讀經計畫

第九週

        《一年讀經計劃》

第九週

經文:民數記21至36 章,申命記1~7章

        《曠野歷史,再核民數》

猶太人用民數記起首的希伯來文字稱民數記為“在曠野”,很能代表本書的內容。民數記共三十六章,主要記載以色列人流浪在曠野那一代。舊約希臘文譯本〔七十士譯本〕根據本書中兩次數點民數,為它起名為『民數記』。民數記記述了神兩次曉諭摩西數點以色列男丁〔適齡服兵役者〕的經過,一次在本書起首:『以色列人出埃地後,第二年二月初一日,耶和華在西乃的曠野會幕中曉諭摩西說,你要按以色列全會眾的家室,宗族,人名的數目,計算所有的男丁。凡以色列中,從二十歲以上能打仗的,你和亞倫要照他們的軍隊數點。』〔民 一1-3〕第二次數點在全書近結尾:『瘟疫之後,耶和華曉論摩西和祭司亞倫的兒子以利亞撒,說,你們要將以色列全會眾,按他們的宗族,凡以色列中從二十歲以外能出去打仗的,計算總數。』〔民 廿六1-2〕記述數點人數所佔篇幅雖然不多〔第1-4章及第26章〕,卻是貫串全書的脈絡。數點男丁有兩個目的,第一是組織軍隊去征服迦南,第二是為了組織全民,建立有紀律的社會生活秩序。

民數的主題及主題信息究竟是甚麼?是『數點民數』呢?或是兩次數點民數之間發生的事?或者,兩次數點民數代表的問題?

民數所記述的史記長達三十八年,以色列人在曠野流浪,逐水草而居,靠嗎哪養活,這實在不是他們出埃及時所希望的。所以,『數點民數』只是兩次歷史里程碑,而民數記的內容重點,似乎要為在曠野流浪整代的以色列民,留下記錄,向歷史作個交代?或作為將來子孫的鑑戒?極可能的是兩者均是。在地理上,民數記所記錄的事蹟,發生在三個重要的地方:西乃曠野〔一1〕,巴蘭曠野〔十12〕,摩押曠野〔廿二1;36:13〕。『以色列民曠野歷史』就圍繞在這三個地方發生:

(1).西乃曠野〔民 一1〕:神在西乃山的曠野曉諭以色列人數點能打仗的男丁,分別利未支派出來在會幕擔任各種職守,並安排會幕生活的細節。

(2). 巴蘭曠野〔民十12〕:雲彩帶領以色列離開西乃曠野往前行,接著停在巴蘭曠野。在巴蘭曠野,以色列人只做一件事 à 發怨言。他們抱怨食物單薄,抱怨水不足夠,抱怨要打仗,抱怨摩西領導不好。神不准那一代以色列人進入應許地,命令他們回,從紅海路往曠野去。他們又再抱怨紅海的路難行。總之,神的選民實在是一個抱怨的民族。

(3). 摩押曠野〔民 廿二1〕:摩押人遠至幼發拉底河邊去請術士巴蘭來咒詛以色列人不成功,巴蘭轉而獻用計策,引誘以色列人與摩押女子行淫,拜摩押人的偶像,以致遭遇耶和華的懲罰。

民數記亦可以根據兩次『數點人數』將全書分成前後兩部份。前一部份由第一至廿一章,是在西乃曠野的數點人數,在這部份中記錄的是以色列人三十八年曠野漂流生涯。第二部份是廿六至卅六章。以色列的大軍駐在外約但,摩西為以色列人新生的一代進行了第二次的數點軍隊人數。第二部份記錄的是以色列人進迦南前的各種安排。

神揀選亞伯拉罕,使他的後裔成為大國,使萬國看到神的榮耀。神按著祂的應許,帶領以以色列人離開埃及,並為以色列人立下規矩,要以色列人在宗教及日常生活上操練敬虔聖潔。耶和華曉諭摩西按以色列人適齡青年數點,準備打仗。以色列人卻見到迦南人強馬壯,城牆高大,不肯入迦南。以色列人同時將所有難處問題推到摩西身上,反對神設立帶領他們的領袖,結果整代以色列民倒斃曠野。

        民數記中的兩大特點

1. 民數記 1:1-4;26:1-4 。兩次『數點人數』中間發生了甚麼事?還記得出埃及記稱以色列人是『耶和華的軍隊』嗎〔出12:41〕?『耶和華的軍隊』因懼怕而拒絕作戰,你認為除了懼怕敵人強大外,會不會還有別的原因?不肯作戰的軍隊是甚麼樣的軍隊,不肯作戰的基督徒是甚麼樣的基督徒呢?

2. 民數記中以色列人的第二特點是『發怨言』,他們不但是不肯作戰的軍隊,而且是『發怨言的亂民』。他們對食物不滿,對道路難行不滿,對飲水不滿。失了異象與信心的群體,便會發怨言,『發怨言』使這個大國國民變成大批難民,使這極大的軍隊變成一個由裏面爛出來的群體。民數記讓我們明白:甚麼是『發怨言』?『發怨言』的對象是誰?『發怨言』會帶來甚麼後果?本書把人之軟弱和失去神祝福的原因帶到讀者面前,叫我們去反省學習。

經文重點內容:民21~36;申1~7

Ü民數記廿一至卅六章主要事件

✓ 百姓曠野怨讟神,神差火蛇與賜銅蛇〔廿一〕

✓ 術士巴蘭的故事〔廿二至廿五章,參民卅一16〕

✓ 再核第二代民數,重設各祭規矩〔廿六至卅〕

✓ 神吩咐整頓,預備進入迦南〔卅一至卅六〕

Ü申命記一至七章重點

✓ 摩西為第二代以色列民述歷史〔一至四〕

✓ 約命重申:摩西復述十誡及西乃經歷〔五至七〕

每日讀經思想問題

1) 民第廿一至廿五章:『巴蘭的故事』

a) 約翰福音第三章中,耶穌引用民數記第廿一章火蛇與銅蛇的故事宣告人子的救贖恩典。耶和華為甚麼用一條高舉的銅蛇來醫治被火蛇咬傷的以色列人?火蛇銅蛇的故事有甚麼特點?

b) 分析這幾章巴蘭與使者們的對話,試找出巴蘭性格上的弱點?甚麼原因使他泥足深陷,後來且惡從膽邊生,咒詛不成,用毒計使以色列人犯罪得罪上帝?〔參民數記卅一16〕

c) 以色列人在什亭奉巴力毗珥,與摩押女子行淫亂,召來耶和華極大的憤怒。事實上,以色列人剛剛擊敗摩利巴珊二王,因為耶和華神與他們同在。為何百姓這麼快又轉離正道?這事讓我們看到甚麼警誡?你生命中最大破口是甚麼?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2) 民第廿六至廿九章:『再核民數』

a) 第一次核點民數和第二次核點的數目有沒有很大的差距?兩次數點民數都是數點可以打仗的男丁,兩次都是預備打仗。你還記得為何會有第二次數點嗎?

b) 摩西對西羅非哈女兒之請求所採的態度和方法,有甚麼可供我們借鏡?今日教會有許多事務及人的期望之要求,我們又應該採取甚麼態度和手法去處理?

c) 耶和華示摩西將歸其列祖,吩咐摩西上山觀看神所賜給以色列人的應許之地,但再次聲明摩西因為在尋的曠野,當會眾爭鬧的時候,摩西違背了神的命,沒有在湧水之地會眾眼前尊耶和華為聖。這究竟是怎麼一會事呢?有甚麼教訓給我們作為鑑誡?

d) 摩西回覆耶和華的一番話〔廿七15至17〕表明他有那些領袖氣質?你有這種氣質嗎?

e) 為何神要再提獻祭的規定?為何甚麼經文多次聲明祭牲必須『沒有殘疾』?這和獻祭的整個觀念有甚麼關係?

f) 舊約時代以色列逢一天的早晚,每星期和每節期都獻『馨香的火祭』。新約信徒在生活中當獻上甚麼祭物呢?〔參羅馬書十二章1至2,希伯來書十三15至16〕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3) 民卅章至卅三章:『預備進入迦南』

a) 第卅章列舉五種確定的願,是須要向神償還的:男子許的願;未婚女子得父親許可而起的願;女子嫁前有願在身,亦得丈夫同意;寡婦或離婚婦人許的願;女子婚後得丈夫同意而起的願。這五種願有甚麼共通原則?

b) 新約時代耶穌基督對許願的人提出了甚麼警誡和勸勉?〔參馬太福音五33~37〕為何耶穌提出似乎與舊約相背的教訓?

c) 廿五至卅一章裏,以色列民在進迦南之地前經歷了兩種大戰:與外敵之交鋒及與內敵〔安逸放縱〕之爭戰。以色列人在那方面戰役得勝?那方面失敗?對我們有何提示?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4) 民第卅四至卅六章:『命定迦南之境』

a) 以色列人分地對或錯?會不會破壞〔合一〕?

b) 『拈鬮』分地在實際建立家園一事上有甚麼重大意義呢?

c) 最後,耶和華神提出以色列人必須建立『逃城』的命令?『逃城』是甚麼?為何建立『逃城』這麼重要?〔參申命記十九2~6;約書亞記二十2~6〕。這吩咐對今日基督徒待人處事有甚麼提示?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5) 申第一至四章:『摩西為第二代民述史』

a) 為何摩西誡命重申之首,先為曠野第二代以色列民述史?你愛讀歷史嗎?聖經中極大部份都是歷史記載,為何歷史這麼重要?你從歷史及自己過往經歷中學到甚麼功課?

b) 摩西將管理百姓的權力及責任分配給各支派的首領。這行政原則對今日教會的領導架構有何提示?

c) 以色列人不可與那些人爭戰?為甚麼?〔二〕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6) 申第五至七章:『摩西重述神不變的約命』

a) 神在宣告十誡尊,為何開宗明義地特別重述祂救贖以色列人出埃及一事?〔五6~7〕

b) 第六章多次吩咐百姓實行家庭宗教教育,好叫子孫一生敬畏耶和華,維持與神所立的約。今日多少基督徒實行家庭宗教教育?你呢?

c) 當兒女詢問為何要學習律法時,第六20教導家長如何作答。當兒女問為甚麼要讀聖經並上主日學時,今日的家長可以怎樣回答呢?你自己有沒有恆常性地讀經,上主日學?你為自己對孩子的要求及教導立下好榜樣嗎?

d) 神吩咐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,必須將裏面七個民族滅絕〔七2〕。如果有人問『為何神這麼殘忍』,你又如何回答?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Posted by lsccnj in 讀經計畫